名亭冶臆|2025建造设计大赛圆满落幕
4月18日,金螳螂建筑学院第十届“建筑街”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2025年建造设计大赛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圆满落幕。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凤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
本次建造节以“名亭冶臆”为题,挖掘园林中名亭的历史价值及建造价值,进行设计转译并建造再生,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学院秉承“江南古典园林意蕴、苏州香山匠人精神”,依托“名城名校”,以园林中“名亭”为对象,开展“名城名校建名亭”为主题的一年级设计基础实物建造课程。建造节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0年。
今年的实物建造要求在校园之内建造一处亭空间,来丰富校园生活,激发校园活动的可能性。学生以各地域的传统名亭为设计依托,深入研究名亭背后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寓意,了解传统名亭的建造逻辑及匠人智慧,鼓励学生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探索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方案从设计到落地施工的真实营造、材料认知,造价管理,还锻炼了相互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好的认知了专业的特性,也为接下来的专业设计课程做了良好的兴趣铺垫。
学院2024级建筑学、城乡规划及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100多名学生参加。通过个人方案的层层竞标,最终选择了11个亭子作为建造对象。各专业组建团队后,选址在学院的中庭及模型实验室二层平台上进行建造,每组学生根据选择场地的特点,设计并建造适应此场地的亭子。经过8周的设计及指导,从方案到施工落地,最终11个亭子均完美呈现,各具特色。最后,由学院任课教师为一二三等奖获奖团队进行颁奖并合影留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建造作品吧!
风吟汐
指导老师:臧公秀、文瀚梓
小组成员:金海涛、黄越、付茜娇、杨珺钰、沈傲楠、陈清妍、沈旻扬、莫政浩、陈芸、黄丽烨、李柯男
设计说明:九重年轮自椽木间生长,一梁转轴将千年风语凝作悬枢。当双手摇转面前的时光机杼,偏心轮系便以年轮舒展的韵律苏醒——九支悬臂在正弦轨迹中起伏,木构丛林霎时化作跃动的潮汐。游走于曲椽编织的涟漪间,松脂气息与荷风清韵在桁架间隙流转,那些被月到风来亭镌刻的檐角风吟,此刻正以木构诗学重述着天地呼吸。当最后一缕斜阳漫过竹枝咬合的浪脊,你会触摸到年轮深处的密语。所谓时光年轮,原是木纹与风痕的相互辉映。
停云亭
指导老师:汪睿
团队成员:张琬婷、董欣雨、曾雪飞、张子露、刘銳、马泽铭、王樱明、令狐有贵、季嘉泽、林灿宇
设计说明:“亭者,停也。”停云亭深度挖掘“停”的内涵,将传统休憩空间转化为路径中的时空韵脚,使其成为一个循而往复的精神节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通行功能,而是通过巧妙布局,让原本单一乏味的通行轨迹,转变为一处可驻足沉思、可极目四望、可探索发现的立体游线空间。通过角部垂花柱的视觉消隐,营造建筑如云霭暂驻的轻盈意象,使观者在亭中能以最纯粹的姿态,感受天地万象,体悟自然与建筑融合之美。
逸翮亭
指导老师:钱晓冬、巨凯夫
小组成员:廖若灵、王嘉伊、彭惠佳、郭府圣、张湛、蒋来、庹琳、汪莹、杨笛、陈馨喻
设计说明:逸翮亭以拙政园中的笠亭为灵感,转译其圆润质朴的造型;将其传统的斗笠形屋顶转化为可开合的伞状结构,并提炼园中使笠亭和与谁同坐轩共同构成的折扇框景的空间布局。基于意象选取,逸翮亭呈现出八品四座、亭顶自由开合的形态造型。其中,动态展开功能由钢索与绞轮系统实现。为了使亭顶动效更加流畅,还增加了齿轮作为控制中心,减轻拉力的同时提升了冶意效果。逸翮亭的总体造型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也像一顶亭亭而立的纸伞,是兼顾美学和理学的建筑作品。
憩云寮
指导老师:文翰梓、臧公秀
小组成员:邓云恬、周爽、李佩娴、常夏、刘双宇、潘胜焕、徐铭乐、张舒涵、白瑞、黄奕涵、翁倩怡
设计说明:以苏州狮子林湖心亭为灵感,通过五边形旋转木构与高透光织物的结合,诠释“亭中观云”的东方美学。螺旋攀升的木构井道以顶部五边形开口框景流云;织物覆于表面,柔化天光为水墨云影。旋转木构时,梁架投影交织《园冶》云纹;静观时,云霭如悬浮画卷。刚劲木骨与透光云幕的对话,既延续“以虚映实”的造园哲思,又以旋转重构“移步易景”的时空叙事——游人穿梭于光影云廊,或静观穹顶云迹,于五边形旋动间,将“纳天地于方寸”的湖心亭意境,转化为可游可栖的当代精神空间。
留亭
指导老师:王为
小组成员:陈举奎、周俊希、杭鹰、王思源、刘翔、陈宇星、陆霖毅、周李昊、林俊、王洪波、杜杰
设计说明:建筑整体由两个六角亭组成,中间由一个几何体将双亭相连接。
为了打破传统亭子的概念。首先,没有以一个点为中心,对于单亭做拓展。而是采用了非对称双亭的结构。其次,将两个亭顶倾斜延长,即打破了传统也增加了两个亭子的联系。最后,把柱子延伸出亭顶并用拉锁的方式将亭角链接,让整个造型即有传统亭子的影子,又区别于传统亭子。
作为亭子,建筑与人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亭子下方的功能区,设立了依、坐、蹲三种不同的互动,前后座椅不同的设计也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坐位。长方体的建筑空间被中间的几何体划分为了前后两道不同的流线,但前后又能通过中间的可视空间相联系。中间高低不一的几何体是对园林中假山的转化,即增强了建筑的美感,也增加了它的功能。而这一侧树立的两堵墙不仅提供了倚靠的空间,还将前后两道流线坐了优化和链接。
栖影
指导老师:臧公秀、文瀚梓
小组成员:成羽洁、徐姝彤、柳鑫怡、徐吉涛、韩佳讯、葛正阳、吴妮珈、唐善晖、李毓翾、孙章俊、邵浩宸
设计说明:以古代井亭经典的“盝顶”造型为灵感进行现代转译。亭顶中心采用镂空设计,将天空框入建筑形态之中。亭檐处用木材形成的“木羽”,以流畅的曲线模拟传统飞檐的弧度,在光影变幻中投射出具韵律的阴影。整体造型从树木形态中汲取灵感,将树杆的力量感与树枝舒展交错的动态美融入建筑结构。以不同杆件构成空间,转化为多层次的取景框,使观景过程充满探索的趣味。底部模拟树根盘根错节的形态打造出既具实用功能又富艺术美感的休憩空间。
卿云亭
指导老师:韩冬辰
小组成员:尹佳怡、安欣然、胡志杰、姜梓渔、李春晓、申婉婷、孙畅、汤毓瑶、王佳艺、严妍
设计说明:卿云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爱晚亭,它承袭爱晚亭的四边形底座,将传统的飞檐翘角别出心裁地替换为顶棚和活动式羽翼,亭子中央向四周斜立起四根木棍,彼此支撑,巧妙构成三角形结构,增添独特的几何美感。上方以竹条撑起穹顶,尽显轻盈之态。内部空间以十字梁架划分出四个功能象限,其中两个象限依墙角而立,设置悬浮式休憩座椅。对角区域上方对称吊起两个灵动的翅膀,拉起时,有效遮挡阳光,带来一片清凉;放下之际,围合出私密的休息空间,完美融合了实用性与趣味性,形成“可呼吸"的空间形态,为使用者带来别具一格的体验。
指导老师:于文婷
小组成员:葛正泽、周子轩、张瀚墨、高博川、李祥瑞、乔禄贺、兰枭炜、王家卫、龚梓羽、陈文龙、朱佳亿
设计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园林建筑做法与实例》中将桁架与亭子结构相融合的案例。将从“歇山方亭”、“扇亭”等学到的横向桁架创造性的立起代替传统柱结构,并在其上进行延伸设计,达到主体四平八稳的基础上又层层舒展。在中部留出合乎人体坐卧尺度的实用空间层次,正对花园与落日,晚风和畅,美不胜收。其名,“益”字象形,下部平稳上部延伸;“行”字取“桁”右,寓其桁架之结构。其结合亦有做好事、行正道之美好内涵。
指导老师:王为
小组成员:韦文渊、陈玥杉、崔罗旻、张文凯、王嘉瑞、张梓、陈文琪、卢奕涵、封沈卓尔、朱彤菲、吉彦羽
设计说明:项目灵感来自于爱晚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游人因枫林而停留,爱晚亭因枫林而得名。作为没有见过除绿叶以外其他颜色的叶子的南方人,以枫林为切入点,建造枫林迷宫将游客留住。
此模型为单元式组合建筑,每一个单元都由枫叶的每一个尖角变化折叠而来,每个单元的组合排列方式以枫叶造型进行平面上的摆放。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的爱晚亭地理特点,建筑整体高度变化与逐渐上升的石阶变化趋势一致,由高到低变化。对于模型的围合主要运用了白布和红布、红线等材料。
实体建造根据地形改造,模型包围着树建造,营造树林氛围。
指导老师:韩冬辰
小组成员:顾采薇、陈绮芮、陈雨涵、段晓彤、郭学玲、程诗扬、宋卓童、何艺欣
设计说明:亭子在材料上主要使用竹子与竹片,以竹子作为骨架,有九根、四根、两根的区别,用以分层亭子的主次结构。亭子的主结构是中心的这九根竹子所形成的柱子,在柱子顶部穿插四根横向的竹子作为顶部翅膀的主要骨架。亭顶用编织竹片加以覆盖。亭子侧面使用四根斜柱做支撑,形成双翼的效果,这也是逸竹亭中逸字的原因。
三合亭
指导老师:钱晓冬、巨凯夫
小组成员:阿皮代姆·达吾提、陈苏衍、刘雨菲、李美杉、刘夏冰、魏子怡、汪诗云、王东、岳婷婷、周嘉圣
设计说明:三合亭的设计灵感源于开网亭与古老三角亭。其保留开网亭三角形轮廓,运用现代木方作为立柱、横梁和斜向支撑,打造稳固通透的半围合空间,传承传统建筑美学,契合现代使用需求。亭身设有可滑动构造,既增添趣味性与互动性,又彰显开放包容理念,更与开网亭的典故“网开一面”相互呼应。十二个白色扇面围合,在阳光下光影美妙。亭下安置十二个休憩位,供人停歇放松。从细节的空间自主调节,到整体开放式空间承载的包容理念,都促进着人际和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DlA5nwqdTQ4iWrQC0dF3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