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职业教育中心“楚艺新匠”文创产品设计比赛结果揭晓
楚韵悠长,匠心传承。在刚刚落幕的洪湖市职业教育中心“楚艺新匠”文创产品设计比赛中,同学们以创意为笔,以文化为墨,将楚文化的璀璨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
经过激烈角逐和投票,前五名优秀作品正式诞生!它们将代表我校参加市级决赛,向更广阔的舞台展现职教学子的匠心与才华!
比赛结果
作品展示
01
《青瓦红墙》
作者:2407刘天赐
作品简介:
这幅画是一幅精美的铅笔素描,描绘了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门楼。创作这幅画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文化背景:首先,艺术家可能希望通过这幅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门楼在中国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通过细致地描绘门楼的每一个细节,艺术家希望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自豪感。
2.细节刻画: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注重对门楼细节的刻画。从屋顶的瓦片到门上的雕刻,每一处都力求真实与精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光影效果: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光影效果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通过明暗对比,使得门楼的结构更加突出,同时也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4.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上,这幅画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力求真实地再现门楼的原貌。这种风格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建筑,还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
总的来说,这幅画的创作思路是多方面的,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包含了对艺术技巧的追求和美感的表达。通过这幅画,艺术家希望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02
《曾侯乙编钟》
作者:2320王若希
作品简介: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也是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它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套编钟采用浑铸、分铸法铸成,运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彩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也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荆楚之声,千古绝唱。
编钟虽然名为“钟”,却并非用来报时,而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乐师用木槌和长木棒敲击编钟,便能奏出美妙的乐曲。每个钟的声音各不相同:个头大的声音低沉,个头小的声音清亮。曾侯乙编钟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音阶之完整堪比现代钢琴。
曾侯乙编钟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一钟双音”。敲击一个钟的正面和侧面,能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它的造型扁圆,敲击时正面和侧面的振动幅度不同且互不影响,从而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
当青铜铸就的曾侯乙编钟在千年后再次奏响,八十四枚钟体震颤的声波中,流淌着战国诸侯宴乐的辉煌。钟体上繁复的错金云纹,恰似穿越时空的琴弦,将先秦礼乐制度的庄严与灵动凝固成永恒。那些深藏于碑刻拓片的奏乐图中,石纹间的乐伎姿态各异:有的抚琴弄箫,有的击鼓鸣钲,连石刻边缘的蔓草纹都仿佛随着韵律舒展。而陶俑上的动物纹饰,无论是青铜尊盘上盘绕的龙蛇,还是漆瑟彩绘里振翅的凤鸟,都在静默中诉说着古人以乐通神的浪漫想象。更有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箜篌的翩跹身影,色彩虽已斑驳,却依然能窥见大唐乐舞“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磅礴气象。这些凝固的艺术符号,如同散落的音符,共同谱写出一部厚重而鲜活的中国传统音乐史诗,在历史长河中奏响永恒的回响。
当你走近这组编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它们在诉说着王侯的辉煌与梦想,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想象一下,当这些古老的编钟被轻轻敲响,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就像是从远古传来的天籁之音,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战国时代。
而编钟上的纹饰更是匠心独运,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敬畏。龙凤呈祥,走兽嬉戏,这些生动的图案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云梦秦简首次展现了秦律体系——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从商周青铜的鬼斧神工,到楚漆器的浪漫奇绝,再到元青花的雅韵天成,这些文物以考古之眼解码历史,见证了荆楚大地的智慧与辉煌。
03
《非遗剪纸》
作者:2320汪锌怡、林馨怡
作品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通常被视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和风格各异的剪纸技艺。非遗剪纸在唐朝时期已有相应的体现,是中国剪纸艺术的早期形式之一。以下是非遗剪纸在唐朝的体现的详细论述:
唐朝时期,剪纸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开始崭露头角。人们通过在纸上剪刻来制作各种图案,这种技艺逐渐演变为剪纸艺术。虽然当时的剪纸形式可能与后来的非遗剪纸有所不同,但在唐代,这一技艺开始在文人雅士和庙宇间流传。
在唐朝,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用于文人雅集和宫廷活动。剪纸图案多以自然风光、花卉、动物等为题材,同时也包括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和文学艺术的追求。唐代宫廷及寺庙对剪纸有所推崇,可能用于宴会和庆典的装饰。此外,一些寺庙可能将剪纸用于装点佛堂,赋予宗教场所一种艺术氛围。这也反映了剪纸艺术在当时文化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在唐代,剪纸的制作技艺相对简单,主要使用剪刀。艺人通过手工巧妙地剪刻出各种形态,展现了他们的巧思和艺术表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剪纸艺术在此时虽然还未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初步形式已经得到传承。随着时代的推移,剪纸艺术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后来更为丰富和多样的非遗剪纸传统。
总体而言,唐朝时期是剪纸艺术初露锋芒的阶段,其在文化、宫廷和宗教方面的应用为后来非遗剪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剪纸艺术通常使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切割,以形成各种图案、动物、花卉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常常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手工艺术。非遗剪纸作为手工艺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一艺术形式以手工技艺为主,融入创作者的智慧和独特风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非遗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手工技艺。艺人们运用剪刀或刻刀,通过精准的切割,在纸上勾勒出错落有致的图案。这种手工制作不仅需要艺人对形式的精准把握,还需传承人对传统纹样和技法的熟练掌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非遗剪纸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图案往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是一种对历史、民俗和价值观的传承。这使得非遗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
此外,非遗剪纸作为手工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作为装饰品、礼品,还是用于庆典、节日等场合,非遗剪纸都展现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总体而言,非遗剪纸作为手工艺术,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性,不仅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地域相关的剪纸风格包括北方的窗花、南方的潮汕剪纸等,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常常被用于庆祝节日、喜庆场合,如春节期间的各种装饰,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北方窗花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瑰宝,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手工艺术。以下是关于北方窗花的详细论述:
1.起源与历史:北方窗花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最早见于明清时期。最初,窗花被用于庆祝农事丰收、祈福避灾,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渊源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农耕文化的延续。
2.图案特色:北方窗花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界,如花卉、动物、飞禽走兽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如喜鹊报春、百福图等。这些图案的设计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反映了民间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制作工艺:制作北方窗花的工艺繁复,需要使用剪刀、刻刀等简单工具。艺人先在纸上绘制图案,然后精细地剪刻出各个细节,最终形成美丽的窗花。这个过程需要高超的剪纸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4.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北方窗花在一定时期内曾面临失传的危机。然而,通过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北方窗花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一些地方性的文化节庆和手工艺市场也为窗花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5.在生活中的应用:北方窗花不仅用于传统建筑的窗饰,还常常作为装饰品、礼品,出现在年节、婚礼等重要场合。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居室增色添彩,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综合而言,北方窗花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图案风格和繁复的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北方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尽管在现代社会,剪纸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各种努力,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剪纸艺术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探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04
《黄鹤楼》
作者:2320刘瑶
作品简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让这座屹立于长江之畔的楼阁,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向往的文化圣地。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不仅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建造了一座军事戍楼,用于瞭望军情,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晋灭吴后,黄鹤楼的军事作用逐渐消失,变成了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此后,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使黄鹤楼声名远扬。
然而,这座千年名楼命运多舛,屡遭兵燹之祸。历史上,黄鹤楼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每一次重建都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却在光绪十年(1884年)毁于火灾,荡然无存。直到1985年6月,黄鹤楼才得以重建落成。新楼选址在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参照历代遗留的文图资料,集各代黄鹤楼建筑之精粹而精心设计,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让这座古老的楼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外观上看,黄鹤楼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楼顶为攒尖顶,四面各起一座歇山骑楼,呈五顶并列状,屋面用11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72根红色圆柱支撑着整座楼体,60个翘角层层凌空,每只翘角下悬铜铃,微风吹过,铜铃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镶嵌在顶层西檐下的“黄鹤楼”三个金色大字,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遒劲有力,赫然醒目。
走进黄鹤楼,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的殿堂。楼内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匾额等,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层大厅的《白云黄鹤图》,取材于驾鹤登仙的神话,兼取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中,黄鹤翩翩起舞,白云缭绕其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二楼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展示了黄鹤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三楼的《文人荟萃》壁画,描绘了历代文人墨客在黄鹤楼吟诗作赋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四楼是黄鹤楼的文化活动场所,陈列着当代书画家游览本楼的即兴之作,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自己的墨宝。登上五楼的观景台,凭栏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江上舟楫如织;武汉三镇的美景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此时此刻,心中的豪情壮志也油然而生。
除了主楼,黄鹤楼景区内还建有铜铸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碑廊、亭阁、牌坊、山门等建筑,它们与主楼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漫步在景区内,欣赏着这些古建筑,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
黄鹤楼不仅以其壮丽的景观吸引着游客,还因其动人的传说而充满了神秘色彩。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仙人乘鹤”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去,后人便在此建楼纪念,取名黄鹤楼。这些传说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也让人们对这座楼阁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如今,黄鹤楼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站在黄鹤楼上,俯瞰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能看到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黄鹤楼,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楼阁,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风采。
05
《楚风逸韵凤舞伞》
作者:2416胡芷悦
作品简介:
在这次手工设计中,我融入了凤凰、楚玉、荆楚文化等元素,弘扬荆楚非遗文化。希望通过这个手工设计,让大家认识和了解荆楚文化有哪些元素,激发更多人对荆楚文化的兴趣,让更多人加入弘扬荆楚文化的队伍中。
荆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走进荆州,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古老文明的脉搏。这里雄伟壮丽的古城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精美绝伦的楚文化遗迹,展示着古人的智慧。荆州的美源于荆楚文化流传下来的底蕴。荆楚文化丰富多彩:有乐器如虎座鸟架鼓、编钟;有霸气的兵器如越王勾践剑;还有美丽的元青花与梅瓶。楚文化中的代表凤凰,更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象征。
楚人自古学风浓厚,源远流长,这一点在许多古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楚文化中饱含了大量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出土物。而凤凰是荆楚文化中的代表。在古代,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通过线条的刻画,突出地表现了统治者的“天命”观念。凤凰是古代人们对神灵的虔诚、顶礼膜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性动物,是祥瑞、永生、爱情、皇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荆楚文化中的虎座鸟架鼓,由立虎、飞鸟、悬鼓和长方形器组成。两虎分体铸造,鸟腿直立,鸟爪张开抓住虎背。两虎虎身分别由整块青铜铸造而成,全器以黑色为底,用红、黄、绿等色描绘花纹。
前五名作品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代表洪湖市职业教育中心参加市级决赛。我们期待它们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和中职学子的创意力量!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8SKLKPrBAzGMSo5hIZuiF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