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在越南河内成功闭幕
“我们相信,六国青年有能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包容、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体,六国之间以及六国青年之间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基础,澜湄合作机制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独特的经验与范式,在澜湄合作机制成立十周年之际,六国青年将进一步增强互信、加深理解、增进友谊。”澜湄合作机制建成十周年之际,澜湄六国学生代表在第九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outh Innovation Competition on Lancang-Mekong Region’s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简称澜湄青创赛、YICMG)闭幕式上郑重宣读“澜湄青年宣言”,以青春之声展望澜湄流域未来发展,现场欢呼与掌声不断。
7月4日上午,由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越南教育与培训部指
7月4日上午,由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越南教育与培训部指导,复旦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外事与期刊部等单位承办,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青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越南外交学院协办,蔡冠深文化中心、新华创新支持的第九届澜湄青创赛决赛结果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揭晓。
共解澜湄时代命题,
合力擘画优质教育蓝图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公平、优质的教育是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优质教育”列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认识到澜湄流域教育所面临的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六国参会青年紧扣“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这一核心赛事主题,通过深入探讨与协作,不仅提出了诸多富有洞见与创新性的青年方案,更在相互交流中达成了广泛共识,凝聚了澜湄青年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与不懈追求,为澜湄地区的教育未来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复旦大学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队伍聚焦教育普及、教育公平、优质教育、教育保障、多样教育和终身教育等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谈及在本次赛事中的最大收获,复旦大学选手杨蕊嘉认为,在于与各国选手及团队之间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共鸣。尽管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在教育议题上,澜湄青年们却凝聚了共同的愿景。这种思想的深度碰撞与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发了诸多平时难以企及的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泰国选手LAXMI表示:“整个赛期的安排非常紧凑,虽然这让人非常疲惫,但也令人感到充实。‘澜湄咖啡屋’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起初我对这项活动没抱太大期望——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反馈讨论会。然而,它却演变成了一场深入的头脑风暴,我们开始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施这个项目。尽管到第五轮时我的大脑有些发晕,但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方案蝶变启卓越新篇,
多国智汇共铸教育愿景
所有参赛作品共经历两轮评审展示,涵盖“入围方案展示”“项目路演”“跨国方案展示”三个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专家团队的集中指导,各参赛项目得到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评估。在首轮入围方案展示环节,各国选手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对各自方案进行了全面展示。各参赛团队还以“项目路演”的形式,综合运用了视频演示、交互式网页、可视化展板及实体模型等多元化方式,以生动呈现其作品的核心理念与创新思路。
进入决赛第二轮,赛事将原有选手重新编组,巧妙打破原有团队的文化与专业壁垒,淬炼出全新跨国团队。通过多元视角的融合,本环节旨在持续激发灵感与创意之光,从而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于17个跨国方案的优化提升,最终推动项目的内容创新与落地生根。在备受瞩目的“澜湄咖啡屋”环节,来自六国十一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评审团,与各跨国团队展开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与专业指导,为各项目注入宝贵的专业洞见。
“Mekong Bridge:Language Education for Remote Ethnic Communities”这一项目,正是由越南、中国、缅甸四国四名青年携手合作的成果,生动展现了跨国协作的全过程。项目初期,团队组建困难重重,越南的Nguyễn Duy Anh、中国的黄添与杨蕊嘉、缅甸的Shwe Yee Shoon Lei Khaing首次合作便遭遇社交软件差异难题,微信、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互不兼容,关键时刻,中国成员黄天主动注册新账号,通过多平台联络团队,成功实现四国成员的初步对接。
方案设计阶段,团队原计划打造基于人口大国的语言盈利软件,越南成员结合本国国情,指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规模小、网络覆盖不足的现实情况,团队据此重新规划,转向政府与国际组织资助模式,融合AI与传统教学,专注少数民族儿童语言教育需求。
他们奋斗的身影贯穿整个赛期,文化之夜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返回酒店继续奋战,越南成员通过Facebook远程进行PPT视觉设计,缅甸成员负责文稿撰写与数据整理,中国成员黄添制定时间节点并协调进度,杨蕊嘉承担跨组沟通与内容整合工作。在紧凑的时间压力下,成员们线上线下紧密配合,不断推进方案优化。最终,这个四国青年团队凭借跨平台沟通、国情数据共享、多角色协作,顺利完成项目方案迭代,其合作历程为澜湄青年在多元背景下开展务实工作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这个团队的经历只是澜湄青创赛的一角,在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氛围中,六国共同描绘着澜湄地区教育未来的宏伟蓝图。
廿六校共植友谊之林,
跨学科共育新思之澜
在“澜湄合作”机制建立的第十个春秋,本届澜湄青创赛实现了“朋友圈”的拓展。国际组委会在原有九所高校的基础上,拓展到二十六所伙伴高校,将更多青年聚拢在睦邻友好、亲诚惠容的理念周围。进一步鼓励了六国青年关注澜湄流域治理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推动繁荣区域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和流域治理模式创新。
2024年9月24日,“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成功发射升空,为澜湄六国开展太空观测与技术应用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成功发射的基础上,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同期举行了首届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训练营。中心立足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天体科学与空间技术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更多创新共同体,健全完善区域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将吸引更多澜湄区域的优秀青年投身天体科学研究,为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水平贡献复旦力量。
为纳入多元视角,提升创新视野,完善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今年首次增加了学术报告会环节,旨在鼓励学科间交叉碰撞,引导跨学科融合的多元视角。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陈醒老师、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冯杰老师分别以“How Heuristic Perceptions of Pollution Affect Governmental Satisfaction”、“Better Forecast for Better Future”为主题为选手带来专题报告,进一步激发了选手的创新灵感。
来自复旦大学的选手王重阳表示,“两位老师的洞见汇聚在一起,给了我两点很重要的启发,一方面,我们必须关注微小的事件中蕴含的颠覆力量;另一方面,必须让科学数据成为精准治理的‘指路明灯’。唯有在科学理解与共同责任的指引下,人类才能为那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找到更加和谐的栖身之所,从而在我们共享的星球上维持尘埃与风暴之间的微妙平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我要继续关注这种维持平衡的行为,这是‘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愿景最深刻的实践和回应。尽管一粒尘埃微不足道,但它承载着全球共有的气息;尽管飓风看似遥远,但其源头很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未曾留意的某个角落。”
澜湄共同体的发展呼唤创新,而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深耕青年创新沃土,推动各学科间赋能治理的跨界融合,让六国青年的智慧激流,汇聚成澜湄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壮阔江河。
澜湄六国同裳共济,
十载赛事匠心焕新
以山水为幕、以歌舞为媒,7月2日晚,“文化之夜”为六国选手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彼此文化的契机,在澜湄青年心间架起一座交融互鉴的虹桥。
通过文化参访,选手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东道主越南的千年文脉。从升龙皇城遗址到文庙国子监,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行走,让六国青年在青石板路上触摸越南的历史肌理,在斗笠蓑衣间读懂澜湄文明的生生不息。
回望过去十年,澜湄合作机制从初生的区域倡议发展为成熟的“金色平台”,澜湄青创赛也已成为六国青年创新与融合的标杆。该赛事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15年发起创立,完全由国务学院学生自主运营的地区治理赛事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治理赛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刘宇龙是本届赛事秘书处学生负责人,他多年的赛事工作经历,恰似澜湄青年合作的微缩史。他表示澜湄青创赛既是流域青年智慧的“孵化器”,更是友谊生根的沃土。“过去十年,我们从初创合作走向成熟,看到了每一个六国青年对澜湄未来的洞察和担当。作为组织者,我深知这份成果来之不易,在过去的几十个日夜里,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同学们夜以继日,用专业素养与青春热血,在续写澜湄合作的‘金色故事’中贡献青春力量。我坚信,在新的十年里,澜湄青创赛一定会越办越好。”
站在澜湄青创赛“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国际组委会将对赛事评选机制进行创新。下一步将设立有更梯度性的决赛评选规则,从而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流域青年的创造潜能与活力,从而持续催生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优秀提案,为澜湄合作注入更多青年智慧。
2026年,第十届澜湄青创赛及配套活动将在武汉举办。闭幕式上,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梁涛代表第十届赛事落地方向澜湄青年学子发出诚挚邀请,期待在洛珈山下,东湖之畔,与六国青年寻觅跨越国界的世代知音,共赏四时不败的友谊之花。
来源:复旦国务学院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wOLHgdnb8dREh_Za851m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