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万窑广场装置设计方案征集获奖作品展示(上)
景德镇,这座因瓷而生的城市,承载着1700年的制瓷文明。御窑厂遗址的残壁、陶阳里的烟火肌理,见证着"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景。作为陶溪川二期核心项目,万窑广场以"万窑共生"为理念,将明清御窑遗址群与现代艺术空间交织,打造窑文化主题广场。当国内外知名窑炉建造师在此搭建特色柴窑,亟需一个既能延续"窑火千年"精神,又能承载当代设计语言的雨棚装置——它不仅是功能性遮蔽体,更应成为陶瓷文明的现代表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华建集团,简称“上海院”)联合项目建设单位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雨棚为媒介,对项目地块中的6个地块进行雨棚装置方案征集竞赛,希望通过融入多国文化特色装饰元素,及材料、结构、符号的创新组合,让雨棚成为连接烧窑文化与未来科技美学的纽带,折叠景德镇千年窑火的时空维度。
一号地块
一号地块是六个场地中唯一没有窑的地块,该地块的雨棚装置的主要功能为形象展示、休憩及活动举办,要求材质轻便,结构稳定,满足可拆卸要求。
获奖雨棚装置:
一等奖
时空流转陶语千年
设计师:
李垣康
上海院第一建筑设计院
设计以陶泥的本真为原点,将装置与场地视为有机整体进行塑造,力求实现根植于大地的艺术构想。形态上,自由流转的姿态凝固了陶泥在匠人手中揉捏、塑形的生命过程,强烈传递手工塑造的痕迹与温度。
材质表达聚焦于粗犷的锈蚀表面质感,意在捕捉窑火炽烈烧制时陶泥产生的龟裂、流淌与肌理突变。这种刻意保留的“不确定性”,成为设计的核心语言,象征着自然之力与人工意志的对话,赋予作品独特的时间深度与个性。
设计的深层追求是回归质朴的精神,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与空间手法,重新诠释陶泥固有的温润、质朴与可塑力。最终超越单纯的雨棚这一载体,创造一个兼具实用功能的“庇护空间”。它以其独特的材质语汇和沉静氛围,为使用者提供一处可触摸的、能引发与大地本源共鸣的心灵栖所,在陶溪川实现艺术、自然与交往的精神堡垒。
二等奖
万家灯火
设计师:
董一平
华东院事业七部
场地雨棚的整体概念为“万家灯火”,一窑一国家,一灯照万家。所选取的1号场地为整个系列的领衔位置,以中国独有的“孔明灯”为原型进行设计,传承以“火”为源动力的空间结构,试图将雨棚打造成“灯”的形态,点亮万窑广场。
三等奖
瓷·源
设计师:
欧彧
上海院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事业部
设计师:
蔡晓雅
上海院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事业部
概念缘起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的“瓷都”,是中华陶瓷文明的活态见证。《瓷·源》以“瓷”为魂,以“源”为脉,试图在当代公共空间中重构陶瓷文化的时空对话。装置以人字形框架为骨骼,瓷片悬缀为肌理,隐喻“人”与“火”、“泥”与“器”的共生关系,致敬景德镇匠人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坚守,同时唤醒城市记忆中的窑火基因。
人字形架构:装置主体以抽象化的“人”字形双斜面框架矗立,作为地块中心的形象展示。高耸的形态既呼应传统龙窑的脊梁轮廓,亦象征“顶天立地”的工匠精神。两翼交错的钢构线条,暗合窑炉内火焰升腾的轨迹,将无形之火凝为永恒符号。
瓷片矩阵:万千瓷片以金属索悬垂于框架之下,或完整或残缺,或素白或青花,均源自景德镇本地古窑遗址的陶土复烧与现代创新釉色实验。瓷片随风轻颤,光影流转间如龙鳞闪烁,又似窑炉中跃动的星火,形成“凝固的窑变”视觉意象。
二号地块
二号地块窑出自澳大利亚著名陶艺家IAN JONES,他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窑炉建造近40余年,注重人-陶艺作品-自然的互动,及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带给作品的惊喜和灵感。
获奖雨棚装置:
一等奖
陶然亭
设计师:
刘菡畅
华东院创作中心创作二所
本设计旨在为艺术家柴窑创造一个超越遮风避雨功能的雨棚,成为连接人、陶艺与自然的诗意媒介。
设计灵感源于龙窑中火、灰烬与陶器共舞的本质,以及未来出窑作品的想象。雨棚以抽象化的拱形单元拼接组合,形态隐喻下方柴窑可能诞生的琳琅瓷器阵列。选用轻质白色玻璃纤维编织膜(或碳纤维材质),其质感巧妙呼应陶瓷的温润与通透。
雨棚下,观众仿佛被缩小,沉浸于一个孕育自然生灵与陶瓷艺术的微型世界,正如中国传统艺术“人在画中游”的带入感,体验“陶醉其中”的精神场域。
下部空间受桉树林启发,哑光镜面柱形成“密林”意向。地面铺装呈涟漪状隐喻陶艺拉坯机。穹顶过滤天光如聚光灯,共同营造流动自由且具领域感的空间,从而灵活支持展览、研学、市集等全时段场景,更加契合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初衷和主题。
二等奖
覆窑之器
设计师:
陈凯翔
华东院建筑创作二部
设计师:
徐源
华东院建筑创作二部
设计始于对窑主澳大利亚陶艺师Ian Jones生平与作品研究,了解到Ian Jones陶艺的多元文化背景,并从中提取要素:褶皱、非几何、残缺感、以坚硬的材质塑造柔性。
场地中居中且几何形体明确的Ian Jones砖窑和位于一角的树形成了反差的对话关系,也推动了设计对雨棚形态的理解:一种介于几何和自然,用人工模仿自然的形体——这与Ian Jones作品的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设计模仿将Ian Jones烧制的器物展开,作为雨棚的基础形态——就像一件从窑中烧制完的器物,放大后覆盖窑体,形成一种产品与生产场所尺度的反转,从而让使用者有机会进入作品内部,体验它的空间与肌理。
“柔性”也给坚硬的材质提供结构合理性的支持:起伏的屋面采用五组柔性、自然的变截面悬链拱体量,有助于消解拱对支点侧向力的同时,与砖窑的几何性圆拱和而不同。屋顶在南北向形成四道褶皱,解决排水的同时,主要水平结构布置于褶皱线下方,支撑上方的拱形屋面。竖向结构采用钢树形柱支撑主梁,梁与分枝结构交接处用拉锁保持稳定——作为对场地中树的几何形演化。
雨棚选择用木结构作为水平结构,结构直接参与塑造空间,给予内部温暖的感受;而外部材质采用陶瓦作为对比,以坚硬的材质塑造柔性,作为雨棚对场地及文脉的回应。
三等奖
远山飞鸿
设计师:
张宝强
上海院第三建筑设计院
设计名为“远山·飞鸿”。本次设计的场地位于群山环绕的景德镇陶溪川万窑广场,2号窑的艺术家Ian Jones来自澳大利亚,本设计的形态犹如飞鸟,铁锈红的构架灵感来自澳洲内陆神秘的乌鲁鲁巨岩,远方的山仿佛就在眼前,而背景是景德镇的绿水青山,两山相对,相映成趣。
装置由14榀相同的钢构架支撑起中间的膜结构顶棚,限定出不同的空间,围绕着中间烧制瓷器的柴窑,游客可以环绕四周参观,也可以在两旁的构架之间的秋千椅休息。装置的核心在于不仅限定了空间,它本身也可以与人互动:空载状态下,顶棚张拉膜的重力与初始力矩平衡,顶棚高度较低,进光量较少;满载状态下,人在秋千上的重力加上初始力矩之和,与顶棚张拉膜的重力平衡,顶棚高度较高,进光量较大,空间明亮。人的参与赋予了装置不同的表情。
标准化的设计提供了空间更多可能性,除了可以遮阳挡雨的基础功能,还可与游客互动,可以提供艺术品室外展廊,可以变身文创周边市集,功能灵活转换。
本设计可实施性强,模块化设计,能够满足快速安装与拆卸需求;同时顶棚采用了新型轻质材料,经济性佳。
三号地块
三号地块窑出自挪威艺术家Ole Morten,他现居挪威里瑟尔,并在当地经营自己的画廊。他主要从事陶瓷与雕塑领域的创作。
获奖雨棚装置:
一等奖
叶隙光语
设计师:
陈亮如
上海院金融与数据中心事业部
设计师:
姜惠芸
上海院金融与数据中心事业部
设计师:
徐天奡
上海院金融与数据中心事业部
在景德镇的匠心里,我们捕捉到器物不仅是静态的容器,更是流动的精神场域。这座"可呼吸的模块森林",将挪威生态哲学与东方造物智慧编织成可触摸的时空经纬,构筑起一座承载现代人精神栖居的"第三空间"。
装置以盘扣形叶片为基本单元,化作展台、座椅、隔断。半透明的可交互叶片继承景德镇瓷的透光基因,构筑会呼吸的光影空间,让人置身透过叶隙的阳光、微风、雨声中,走进一场凝固的挪威森林之梦。层叠的盘扣叶片模块将空间自由分隔成不同大小,游客可以享受独处,倚靠冥想,也可以围炉煮茶,畅谈交友。这种光环境设计暗合《挪威的森林》中"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让每个个体都能在集体场域中找到专属的呼吸节奏。
这片森林不评判孤独的重量,也不丈量亲密的距离——就像《挪威的森林》里未说尽的心事,所有关系都在光的缝隙中自由生长,成为每个现代人心中那片亟待苏醒的原始森林:在这里,我们与万物相拥,如同初生的瓷胚拥抱火焰。
二等奖
极光·窑韵
设计师:
吴越
上海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
设计师:
李海欣
上海院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
图片
方案以挪威窑为灵感原点,通过参数化设计将原始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主体采用方通构筑塔状结构,与窑的本体结构保持了连续性。顶部雨棚由3D打印UV变色树脂板与张力拉索构成,形成动态的"赛博极光"——3D打印的变色树脂板随着太阳中紫外线指数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场地角落中的树的树影又为变色提供了一个新的变量,整个屋顶的颜色由光变材质的含量、紫外线指数的升降、树影的摇曳而控制,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并形成美丽的赛博极光现象。
棚外,模块化系统延伸至草坡形成互动市集;棚内,自由组合的曲面座椅群构建弹性社交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聚会、社交并参与各种活动。轻量化钢结构创造连续性界面,使雨棚兼具地标性与功能适应性,既延续工业遗址记忆,又通过智能材料实现人、自然与技术的诗意对话。不论是举办文化活动、教育研讨会,还是仅提供一个宁静的休憩场所,亭子都能为每个人提供合适的空间。
三等奖
成“气”
设计师:
陶俊池
上海院第三建筑设计院
陈婕妤
上海院第三原创工作室
在传统陶瓷工业品在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氯化物,铬化物,铅化物等等有害的气体,这些废气的产生是陶瓷蜕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装置通过向上的灯光效果将人们的视线引导自烟囱的排放和其污染过滤装置。在体现环保理念的同时,也通过丁达尔现象将烟囱的废气视为陶瓷创作的一部分,“成气”及“成器”。
关于“上海设计”技术质量季
“上海设计”技术质量季(第五季)旨在提升设计质量、追求卓越品质,助力上海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本季的活动将着重聚焦:“精技+创新”两大主题。希望通过技术质量季系列活动的举办,在营造注重设计质量氛围的同时,为公司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技术分享和交流的舞台。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1r2mD3u_LDZeYAUB-OtuP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