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1.3万件作品报名!这场大赛为何如此“热辣滚烫”?【独家解码文创赛①】
2025年,河南省教育厅首次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旅厅举办文化创意大赛,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高校组承办单位。此项赛事旨在搭建高水平文化创意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这是一座
联通文创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坚实桥梁
这是一方
展现人才供需适配、检验专业建设成果的精彩舞台
这是一次
点燃就业引擎、赋能创新创业的破冰之举
大赛开赛以来
来自省内153所高校的
近1.3万件作品
报名参赛
连日来,活动主办、承办单位走访了多位高校代表、初赛评委,从教育端、行业端、企业端多维度聚焦此次大赛,今天一起来听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庆斌、河南省陈设艺术协会主席曾志刚怎么说——
高校代表说:王庆斌
,时长09:44
问:王院长您好!作为本次大赛的初审评委,同时也是高校设计艺术领域的教育者,从您的视角看,参赛作品整体反映了当下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哪些方面的优势或亟待提升之处?
王庆斌:我总共初评是700多份,从总体数量上来看,因为前期宣传工作及时,各个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度高,报送作品数量大,我们评选了大概一个多星期。就作品本身而言,因为它涉及到产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等等包括产品设计、文案,还有动画数媒方面的设计,整体作品种类非常多样化。
作品数量多,创意也比较丰富,是因为我们河南有非常厚重的文化,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文化创意和设计,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长处和特点。但就作品本身来说,很多都是学生的作品虽然创意多样灵活,但是设计的深度还是有限的,一部分作品可能还是停留在概念设计上,不能很好的去落地和实践。这就需要学生真正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设计和生产落地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生产加工制造等等,这可能还是我们很多在校生不了解的,或者没有接触到的。希望我们能以此次大赛为契机,下一步继续和更多的和制造企业和单位进行合作,让作品真正走向产品。
问:本次大赛主题紧密结合了文旅融合发展需求。您认为这样的赛事平台,对于推动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哪些关键启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培养学生“懂文化、懂旅游”的综合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哪些探索性的调整或项目实践?
王庆斌:河南工业大学从2015年就开始了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就包括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的四创教学理念。学校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用了“四实”的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实题、实战。从2015年开始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学院的师生是比较容易和市场对接的,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横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校地合作项目来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进入我们的实习中,包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型比赛,像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大赛等等,基本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这是我们前期的改革,从培养方案的修订到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改革,我们都做了一系列的变化,把学生的创新创意用到真正的产品落地上,和企业合作和地方合作。比如我们的从2018年开始做的“设计光山”等一系列的设计兴农项目,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做了8个县域,还有1个郑州市,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些实践课题中,学生和老师有了许多提升。
问:本次大赛着重强调要进行“校地对接”、“校企对接”,您认为这些在提升毕业生的“文化+旅游”复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高校应如何更主动地构建这种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
王庆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是高校的五大职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才培养。作为河南的高校,我们高校的数量174个(截至目前已178所),虽然是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受到教育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校地、校企的对接上还需进一步发力,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积极走向社会、走向地方,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于企业的需要,服务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也希望河南的企业,能够增加对高校的了解,我们河南的高校其实非常优秀,我们有一批批优秀的教师,有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都能够拿出来很好的设计作品,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地方的需求,像我们和宇通合作的动物园观光车,给宇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基本上国内现在所有的野生动物园都是用我们设计的方案,包括我们给中船(萧山)所设计的大兴机场智能安检设备,现在国内许多大型机场都用了这套设备。再比如像我们做的“设计光山”、“设计兰考”等等这些项目,2018年做“设计光山”的时候,“光山十宝”的产值只有200多万,到了2021年,产值已经达到5个亿,这些都可以证明,我们的高校、我们的老师培养的学生是有能力做好设计,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
问:对于未来有志于投身文旅创意产业的学生,您最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赛事和日常学习锤炼哪些核心能力?
王庆斌:我们从2015年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后,2017年就做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专门有一个文化与产品设计工作室,在研究河南的文化和文化旅游,有很多文化类的课程,像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作为学生来说,他首先需要了解我们中原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才能做好文化与旅游的设计和服务。
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上必须是系统性、完整性的,作为学生,除了要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他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的审美力、艺术的鉴赏力、艺术的创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比如工业设计,他的的本质是引导创新,所以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创造的“四创”能力是要好好去提升锻炼和学习的,不仅要有文化筑基,其实还要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设计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文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会更严,学的知识和文化会更多、更加全面。
初赛评委说曾志刚
问:曾老师请您简单评价一下此次大赛,在您参与评选的部分作品里,整体情况如何?
曾志刚:我觉得这次的文化创意大赛非常好,对学生就业都很有帮助。这次大赛也志在发掘一些优秀学生,给文旅行业输送更多人才。本次大赛对作品的实用性、美观性,空间的合理性等等都有要求,但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而且创意形式也非常好,还很接地气,通过这次大赛呈现的作品对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很有帮助。
问:据了解,之后的终赛评审中将采用“校企双评”机制,那您作为行业代表,这种评审机制有何优点?
曾志刚:把企业代表纳入评审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最后的终评是路演形式,路演的时候有专家组以行业、企业视角来举牌,不仅可以让企业、行业代表更好解学生的状态,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就业以及方向选择。企业和学生的这种“双向奔赴”,对企业、对学生双方都有很大价值。
问:协会作为一个平台,会如何联动高校资源,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帮助促进高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深化“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人才定向培养?
曾志刚:实际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教育,很多学校也开始共建产业学院等等进行教育教学机制的变革,另外对老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老师有自己的工作室,有项目在落地。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去践,他们是很难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之前我也在跟各个高校一起去探讨,也提过很多这样的建议,可以尽量让学生在上学期间,能融入一些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让他们可以从头到尾去进行实践,进而提高能力。这样毕业之后,对企业来说就可以直接录用了。现在很多企业每新招一次毕业生,还需要重新培养1—2年,那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校内能够精准对接企业,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实现就业。
河南陈设艺术协会作为一个平台,我们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和一些高校有很多这样的联动,比如走进高校进行行业宣讲讲座,和郑州幼专也联合成立产业学院,重点培养实用性人才,助力他们走出校门就可以走进工作岗位,再把行业里优质的老师走进校园,和高校老师共同培养。
这是梦想的扬帆港
让奇思妙想,从这里驶向产业的蓝海
这是价值的转化路
让匠心之作,从图纸跃入市场的橱窗
这是人才的试金石
让青春锋芒,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闪耀
河南省文化创意大赛决赛开赛在即
看Z时代创意浪潮翻涌
这个夏天
一起相聚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集结高校学子精彩创意
让中原文创破壁出圈!
本文来源于河南高教记者李玉琪、王贺翔(实习),感谢承办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提供支持。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obFfWvCfQlgBN-csfOf8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