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福建省“工匠杯”(藤铁技艺)作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首届福建省“工匠杯”(藤铁技艺)职业技能竞赛暨作品设计大赛,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福建省轻工业联合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安溪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安溪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安溪县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安溪县家居工艺商会等联合承办,于2025年6月9日至11日在福建省安溪县举办。参赛者以“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的产业工艺师为主。结合参赛作品评审结果,评审组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产业根基扎实,创新平台优质
安溪现有藤铁家居工艺企业2200余家,规上企业74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约15万人,2024年产值达305亿元。目前,产业已形成“国内国际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格局,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安溪县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名副其实。庞大的市场需求、扎实的产业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工艺师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优质平台与广阔空间。
二、技艺精湛娴熟,创作高效专业
参赛选手多来自生产一线,长期实践中练就了过硬技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行业共识,彰显了他们对技艺的执着与自信。所有作品均为选手在两天内现场创意制作完成,其精湛的职业技能与高效的创作能力令人称道。
三、注重文化赋能,审美有待提升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以出口为主的安溪藤铁产业逐步转向内需市场,更注重文化赋能与审美溢价,这一追求在获奖作品中已有所体现。不过,由于长期承接外单,部分作品在“中国文化,当代表达;传统工艺,现代表现”方面仍显不足,文化创意与审美表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将是藤铁艺术专委会今后的工作重点。
四、藤铁特色鲜明,跨界融合待加强
1991年广交会上,安溪工艺美术大师陈清河创作的《铁葡萄藤篮》(藤铁结合)成为欧美客商抢手货,由此诞生了藤铁工艺新艺种,该类产品也成为安溪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撑,推动产业进入藤铁工艺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安溪藤铁工艺融入其他材料与数字技术,迈入家居工艺领域,逐步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彰显出鲜明的产业特色。但本次大赛中,受赛程与创作条件限制,兼具藤铁结合与跨界融合特色的作品较少,有待后续加强。
综上,对设计大赛的关注不应仅停留在奖项归属与奖牌成色,更应聚焦参赛作品所折射的产业发展内在逻辑——大赛既是产业设计现状的“晴雨表”,更是设计发展的“风向标”。藤铁艺术专委会将秉持“学术引领,赋能产业”理念,从大赛中精准把握行业动态,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与重点。
黄维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藤铁艺术专委会主任
“工匠杯”(藤铁技艺)作品设计大赛评审组组长
作品赏析
▌《梦回故乡》(藤+铁)/100×35×90cm/作者:陈巧玲
坚硬铁线诉说游子归家的坚定,柔软藤条低吟思乡的缠绵。藤编“屋檐”与铁织“村落”相映,直线垂落的风铃轻轻摇晃:“村落”随风转动,如梦如幻;风铃交错作响,如泣如诉,恰似远方家乡传来的声声呼唤。
▌《众志成城》(藤+铁)/48×23×50cm/作者:陈金城
作品为藤铁材质台灯,以三人携手造型寓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意象,传递共辟美好未来的期许。
▌《大地回春》(铁+铜+不锈钢)/127×40×1cm/作者:陈志伟
灵感源自中国古典卷轴画,融合传统文人画与现代雕塑语言:以镜面不锈钢为“画布”,黄铜为“墨”,形成强烈色彩碰撞,绘就春意盎然的图景。主体花草虫石以黄铜经熔铸、腐蚀、打磨而成,底座卷轴以不锈钢压制切割塑形。创作难点在于用单一黄铜材质表现不同事物的纹理,此为作品创新之处。
▌《祥瑞》(竹藤编)/220×220×250cm/作者:江万河
依托天然竹材的柔嫩与可弯性,作者在有限赛程内以简约手法编织出翻转腾挪、气宇轩昂的红龙形态,借龙的意象传递“祥瑞安康、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展现了对材料与时间的精准把控。
▌《羽翼之下的梦之启程》(金属)/52×40×54cm/作者:叶继超
鹰妈妈身姿矫健,双翅如钢铁屏障,目光坚定而温柔,尽显母爱之无私无畏;小鹰乖巧蜷缩,眼中闪烁对天空的好奇与憧憬,积蓄着飞翔的渴望。作品以铁艺雕琢爱与成长的诗篇。
▌《密钥封印的玫瑰水滴》(金属)/50×50×120cm/作者:黄景安
玫瑰易谢、水滴易蒸,本是“消逝”的象征;作者以金属这一相对永恒的材质将其定格,再添“密钥”元素,赋予“守护永恒”的深意。作品探讨如何以艺术与珍视对抗美好事物的消逝,让短暂化为永恒的视觉与精神留存,引发观者对情感、时间与艺术表达的深度共鸣。
▌《众生相》(金属)/高45cm/作者:吴菲娜
以简约线条构成三件不同脸型,在冷冽光影下呈现各异表情,从多视角折射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的多样状态。
▌《三生有“杏”》(金属)/100×30×50cm/作者:谢翠菊
借银杏根、旧帽、枝叶等元素,诠释“三生有‘杏’(幸)”的哲理:根之幸,在于银杏根盘虬卧龙、深扎岁月;帽之幸,在于寻常旧物与银杏根枝叶相遇。意喻爱情的降临多源于冥冥中的“有幸”,而非刻意强求。
▌《丝路茗韵•图强圆梦》(金属)/高80cm/作者:吴美玲
帆船呼应“一带一路”,风帆象征开放交流,船载茶叶寓意以茶为媒联通世界;茶壶、茶杯融入航海元素,展现文化与经贸的交融。背景地图延伸“一带一路”的空间广度,海浪托盘托举合作希望,散落茶叶增添生活气息。作品借“丝路茗韵”诠释以茶为桥、扬帆远航的内涵,传递“和而大同”理念,寄望世界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于共存图强中圆梦。
▌《蚁渡松崖》(金属)/65×18×54cm/作者:胡南承
以“蚁”为主体,“渡”字赋予蚂蚁动态与挑战感,“松崖”以松树为场景载体,寓意蚂蚁似在松崖间摆渡,于“崖”(松树形态)的阻碍中前行,展现渺小生命跨越艰难、顽强奋进的过程,传递不畏险阻的勇气。
撰文:亦言
摄影:昱之
排版:晓勤
审核:田佳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本专委会在中工美学会指导下,秉持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汇聚学界和业界的精英及能工巧匠,开展学术研究与生产应用,引领思想,服务会员,推进藤铁工艺产业发展。同时,以美为媒,以藤铁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CT7PGxl-lSrj5nFLkuZFr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