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在日常让文化浸润生活——“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开发与运营”研讨会暨“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颁奖仪式举行
参加活动的部分嘉宾合影
金秋十月,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陈家祠的聚贤堂内群贤毕至。10月28日下午,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开发与运营”研讨会暨“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颁奖仪式在此举行。来自文博界、高校界、设计界、企业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青年设计师与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发展之道,见证优秀文创成果诞生。
活动现场
以赛促创:青年智慧激活文化基因
活动伊始,“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颁奖仪式率先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以“文创引领、活化非遗”为主题,自今年暑假启动以来,收到校内外青年设计师众多优秀投稿,经专家初评、现场答辩和终评等多轮严格筛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优秀奖4名。
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栋为“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三等奖获奖作者颁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获奖名单逐一揭晓:《天添好运》凭借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巧妙的创意设计摘得大赛一等奖;《塑影新颜》《佛言新语》获得大赛二等奖;《祠兽妙斗》《轻承重史》《祠艺新礼》获得大赛三等奖。此外,《古祠流芳》《九如映灯》《祠新》《永年》四件作品荣获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在研讨会现场同步展出,作者们在现场与嘉宾交流设计理念。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谭钊为“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二等奖获奖作者颁奖
据介绍,本次大赛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双方自2025年3月起已联合开展“一个课程、一个比赛、一个研讨会”系列活动,其中工艺美术学院三年级《文创设计》课程专门以陈家祠为主题开展调研与设计,为本次大赛输送了大量新鲜创意。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为“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一等奖获奖作者颁奖
颁奖仪式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共同上台,交换战略合作协议文本,标志着双方在工艺美术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为馆校协同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共同上台,交换战略合作协议文本
主旨发言
在随后的研讨会主旨发言环节,三位业内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了文创开发与运营的实践经验与深刻思考。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总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教授以《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开发中的“文”与“化”》为题,深入解构了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他指出,文化重在“化”,公共文化机构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二字,脱离这一核心便与普通商品无异。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总设计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曹雪教授
曹雪教授提出,“文”是文化产品的根基与灵魂,既包括馆藏文物、建筑特点等有形之文,也涵盖历史事件、传统技艺等无形之文,挖掘深度“文值”并实现现代“转译”是文创设计的基础;“化”是文创产品的活化与升华,包含创意转化、体验活化、社会教化、价值内化四个层面,是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生活体验的关键。他强调,成功的文创产品应实现“文”与“化”的辩证统一,达到“始于颜值(化之形)、敬于才华(文之核)、合于性格(化之用)、久于品性(文之魂)”的境界。
针对当前文创发展中的误区,曹雪教授直言,“有文无化”的生硬复制与“有化无文”的空洞时尚均不可取,重产品轻体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亟待破解。他以“冰墩墩”衍生产品为例,呼吁文创设计应注重二度创作与体验感营造,避免简单粗暴的元素堆砌。
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栋
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栋以《匠心赋能,文创新生——从大新文创之路,赋能文化机构文创发展》为题,分享了企业与陈家祠近十年的合作历程。作为整合了广州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化集团,大新公司曾面临“禁牙令”下非遗技艺传承的困境,后借国潮东风与政策支持,通过文创转型实现重生。
陈国栋介绍,公司与陈家祠构建的“1+1+N”合作模式成效显著:陈家祠作为文化IP授权方开放核心资源并把关文化准确性,大新公司作为运营方负责规划、投入与市场运营,广泛链接高校、设计师等“N”类社会资源形成文创生态圈。疫情期间,双方通过练内功、优运营实现逆势突围,如今已打造出陈家祠积木等爆款产品,形成“景区+博物馆+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的立体销售网络,2023年推出的“湾区同心系列”等产品更成为重大国际活动官方礼品。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以《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文创——以陈家祠文创为例》,分享了博物馆文创从无到有的发展实践。她指出,在政策推动下,博物馆文创已成为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径,陈家祠2024年参观人数达257.32万人次,文创收入1664万元,较2017年的188万人次、1120万元实现显著增长。
黄海妍介绍,陈家祠文创坚持三大特色:深入挖掘古建筑与馆藏文物元素,打造陈家祠积木、“年年平安”书签等特色产品;重视观众研究,发现80%-85%的非节假日观众为省外游客,文旅融合特征显著;积极开展多方合作,目前已开发400多款文创产品,拥有4家文创店及3家合作运营方。她特别提到,通过销售数据榜单指导产品开发、组织文创大赛与展览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与文化传播力。
圆桌讨论现场,左起:方昕、吕成林、卜松竹、牟辽川、齐喆、王维一、王志华、黄建南
圆桌讨论:多元视角破解文创发展难题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公共文化机构、企业、高校、媒体、法律界的7位专家围绕文创发展的政策环境、实践痛点、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广州市文化馆原书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辽川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明确文创的辅助定位,避免本末倒置,核心是通过文创传播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他提出,文创开发需选择理念一致的合作方,持续注入核心文化资源,精准分析消费群体,并将文创融入主营业务,同时指出设计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需敏锐把握社会需求与时代机遇。
南越王博物院王维一副院长从管理者视角指出,政策支持是博物馆开展文创工作的关键前提。“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很难放开手脚开展文创运营。”他结合自身经历谈到,广州市近年来出台的系列政策为文博机构文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南越王博物院正是在政策支持下于2025年4月重新启动文创经营工作。
展示现场的文创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吕成林分享了美术馆文创的独特挑战:展览更新快、缺乏固定陈列,导致文创开发周期与展览周期难以匹配。为此,广州艺术博物院提出“大文创”理念,通过打造“五色展”等IP、搭建生活化场景促进文创销售,并结合“金榜题名”等社会热点开发“胸有成竹”系列产品,取得良好效果。
广州轻工集团企业管理部副部长、广州轻工业行业协会会长王志华剖析了文创发展中的“三缺”痛点:缺人才、缺资金、缺运营,并指出“流量等于销售”“无流量即无希望”“重经验轻数据”等隐性误区。他表示,轻工集团依托产业基础与国企平台,正构建文创孵化平台,助力打通设计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呼吁高校加强对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帮助其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顺利转型。
展示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提出,文创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文化机构需求与市场规律。他介绍,学院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安排五周时间让学生专门为陈家祠设计文创产品,鼓励学生跳出“冰箱贴、书签”等固有思维,打造兼具文化性与创新性的作品。“文创产品应走进市场专柜,而非停留在美术馆展厅,这才是其成功的标志。”
《广州日报》文体部主任助理卜松竹从媒体视角指出,文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博物馆本身就是重要的媒体形态。他提出,文创传播可通过利用现有场景与重塑新场景实现,前者如激活老街区等既有资源,后者如借鉴“宝可梦”通过动画营造故事场景的模式,同时建议拓展网约车、快递等新传播载体,扩大文创影响力。
展示现场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监事长、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建南律师从法律层面给出建议,强调文创开发需做好权利确认、授权管理、侵权防范与危机公关四大环节。他特别提醒,对于博物馆藏品元素的使用,需关注著作权保护期,区分公共领域资源与受保护资源,避免侵权风险。
在回应青年设计师如何进入文创领域的问题时,王志华表示,企业迫切需要兼具文化素养、设计能力与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欢迎高校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同时呼吁建立馆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为青年设计师提供成长平台。
展示现场的文创
守正创新:共筑文创发展生态圈
活动最后,主持人方昕总结指出,文创事业是多领域、多机构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共文化机构提供资源支撑、高校输送创意人才、企业负责市场转化、媒体助力传播推广、法律保驾护航。本次研讨会与颁奖仪式的举办,不仅展示了陈家祠文创合作的丰硕成果,更搭建了跨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公共文化机构文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示现场
据了解,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战略合作,正是这种跨界协同的生动实践。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结合陈家祠的建筑艺术与岭南文化资源,依托高校的创意设计力量,联合企业推动更多优秀文创成果落地转化。
从故宫文创的火爆到敦煌IP的出圈,从陈家祠积木的畅销到“冰墩墩”的全球走红,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机构文创发展已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次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明晰了文创开发中“文”与“化”的辩证关系,探索了馆校企协同的发展路径,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专家们所言,当文创产品真正实现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艺术引领与市场需求的平衡,文化便能真正“活”在日常,浸润人心。(供稿: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展示现场
“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一等奖:《天添好运》(作者:劳颖琪、黄敏婷、匡婧、江彦珊)
“2025陈家祠文创大赛”三等奖:《轻承重史》(作者:潘慧琪、林晓彤、莫康乔)
近期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张天一:画美人更美百年前的敦煌佛像刘国辉近期作品100幅周刚2025水彩速写作品周京新:我的写生就是创作杜滋龄:一位虔诚的艺术行者李自健油画中的女性(80幅)袁武:艺术是自由的(2024年新作)张文惠:内蒙古走出的油画教授,笔下山里人系列震撼人心陈钰铭:黄土高原上的苦行僧,用速写记录西北人的魂(100图)快讯丨梅州市美术家协会换届,张志祥连任新一届主席(附理事名单)肇庆市中国画学会换届大会圆满举行,莫肇生当选会长,罗秋帆当选执行会长
艺术家检索(点击直接阅读)张文惠李可染刘思东许鸿基段正渠胡宝鑫林蓝吕鹏申卉芪陈朝生邱健彬莫肇生庄小尖罗江颜奕端杜滋龄刘选让袁武鲁慕迅李自健杜大恺张天一叶华朱新建周京新周刚李津赵奇王颖生殷会利刘国辉蔡拥华赖少其吴冠中陈钰铭沈道鸿赵无极赖征云薛军忻东旺李世南陈天陈海冯少协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jDpnXJXP3rx2yYMlZGMGDw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