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美乡村|点位2:骆山村民房获奖作品及评语公布
10月28日,南京市“宁美乡村”第一届乡村空间设计竞赛获奖名单已正式揭晓。昨天我们分享了首个点位的获奖作品(←点击回顾)。今天,我们将继续分享第二个点位的优秀设计作品:
明前龙井2.png稿定设计-2.png稿定设计-3.png
【设计说明】
项目坐落于南京溧水骆山村石臼湖畔。“湖间界”诠释了设计核心——通过“边界消解”策略,巧妙应对道路、高差与湖岸的复杂关系,使建筑成为自然与村落之间的诗意过渡;而“骆山隐院”则描绘了其空间形态——通过错动的体量与拓扑布局,围合出多个静谧的梯级庭院,营造出隐于山湖、藏于院落的独特体验。
保留传统灰砖青瓦的肌理,与新建的现代结构从容对话。功能上,临湖布置屋顶看台、小型会议、主题餐饮等公共空间,与内部住客庭院渗透连接;南侧精品住宿单元均享有绝佳湖景。
通过拓扑关系组织新建与保留建筑,围合出多个尺度不一的院落,既回应宗祠文化的集体记忆,也为艺术沙龙与文化展示提供场所。让建筑既锚固于在地文脉,又轻盈地隐入石臼湖的自然画卷。
第二期.png稿定设计-4.png
【设计说明】
本案深植于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石臼湖大堤的在地肌理,设计灵感源自石臼湖最动人的日暮时分——当夕阳缓缓坠向水平线,金辉洒落在湖面,漾起碎玉般的粼粼波光,这份“落日与湖水共舞”的自然之美,成为空间叙事的核心脉络。
设计以“顺势而为”的策略回应场地特质:针对场地低于堤顶路2.6m的高差,未做生硬填平,反而将其转化为独特优势——在坡屋顶设置交错台阶,以波纹不锈钢面板包覆台阶踢面,模拟湖水荡漾的动态肌理。每当暮色四合,金属面板便会折射夕阳霞光,与远处湖面的倒影交相辉映,仿佛将一汪湖水“搬”上屋顶,形成“屋顶为波、阶为浪”的沉浸式景观,让人与“落日映湖”的景致产生深度共鸣。
二层连廊串联各建筑体块,与屋顶平台共同织就“空中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可登高俯瞰中心庭院的鲜活场景,可静坐台阶等候晚霞漫过湖岸,亦可于夜幕降临时围坐观星、月下闲谈。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与自然对话”的可能,让屋顶成为项目最具记忆点的核心吸引点。
一层布局多功能公共空间、展廊与展厅,通过连廊、旋转展墙、大范围折叠门等“弹性构件”,实现空间的“可呼吸性”:完全打开时,建筑内外边界消融,文化展、摄影展、小型表演在此自然发生,人群随通透空间流动,激活场地活力;闭合时则化身为独立场域,为小型商务、创客社群提供私密的会议、沙龙与团建空间,兼顾公共属性与附加价值。
基于石臼湖“景观+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复合节点的市场空白,项目以“石臼湖畔文化沉浸式体验站”为核心定位,既填补了区域对深度体验客群、社群团体的吸引力空白,更以“自然之美融入空间肌理,文化之韵浸润每处体验”的设计,让骆山的在地记忆,在落日、湖波与建筑的交融中,静静流淌。
【核心图纸】
稿定设计-2.png稿定设计-5.png
【设计说明】
依托骆山村“生态+非遗”双资源,设计定位以“湖居诗意栖居・大龙非遗传韵”为核心,打造融合渔家文化、宗祠底蕴与现代舒适体验的村集体精品民宿,差异化承接南京及周边城市短途度假客群与文化体验需求。
项目提出了“一半湖水,一半火焰”的设计概念。概念契合了项目郊野休闲的度假体验。概念的提出使特有的场地文脉和拟建建筑内容展现出准确且清晰的触媒点,具有独特的标识性,有利于自媒体时代的传播。
总体布置了14间客房以及主题餐厅、小型会议室、茶室等空间。布局延续渔村的街巷肌理,提炼村落聚集空间组织方式。遵循设计概念公区和客房区分列在中间游廊两侧,游廊如一条“火龙”分割出动静两区。东侧客房为安静的“湖水”,14间客房11个房型,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创造了丰富多彩旅居体验。西侧公区为热闹的“火焰”,数个不同体量的功能房间散落在水面上,契合了村庄建筑形体的形成机制。
体验动线采用独具一格的空间叙事风格,设计的游廊如“火龙”般盘踞在湖滨,提供了不同标高的景观视线和游览体验,在梳理动线和功能的同时,提供了多层次的观湖体验。游廊内部营造“传统街巷”的空间气质,行进其中犹如漫步于古村落间。
设置了多样化的观湖视野和网红拍照点,例如大厅休闲区的观湖视线,内外空间融合为一体。观景平台的镜面水池把湖面拉近,水天一色的景观视野自带网红点属性。
建筑保持了乡村传统坡顶形制,造型上大胆创新,让建筑“新而有韵”。客房区采用了蓝灰铝板,安静如“湖水”般的淡蓝,与公共活动区“焰火”般的锈蚀钢板形成了对比。现代简洁设计语言保留了村落的民俗地域特色,也创新性提出了当下乡村美好生活的建筑解决方案。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imOs0C-eMGNVXWy41EfUEQ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4

